相關信息
Related information
客戶見證
Customer witness
隧道窯生產中常見的處理方法
近幾年來,真空磚機利用隧道窯燒磚發(fā)展很快,但有的企業(yè)也存有一定問題。如某磚廠是新建廠,有斷面寬3.6 m、長90 m的隧道窯及與之配套的干燥窯各一條,設計碼高16層普通磚,實際碼14層;該廠采用自動碼坯系統(tǒng)和一次碼燒工藝,生產工藝比較先進;制磚原料是黏土和煤矸石。該廠發(fā)現燒成的普通磚最上面一層和第二層的部分磚輕輕一碰就碎了。經查看分析,該磚廠存在以下問題:
a.焙燒窯短。
該廠的制磚原料是黏土和煤矸石。就煤矸石而言,焙燒帶就應該適當長一點,而斷面3.6 m的隧道窯,其長度只有90 m長,焙燒窯長度短,一旦因故不能正常生產等原因造成焙燒蹲火,再加上焙燒工再操作不當導致焙燒帶前移時,預熱帶也就更短了,這樣就會給磚坯在預熱帶合理緩慢升溫形成一定難度,稍有不慎就會出現質量問題。
b.截止門下漏風嚴重。
該隧道窯進車口只設計了一道截止門,僅有的這道截止門下還有一個深400 mm、寬800 mm的牽引車的行車坑道,且該處無設計任何密封裝置,大量的冷風從該坑道被吸入焙燒窯內。從干燥窯出來的磚坯溫度在80 ℃左右,而進到焙燒窯的1號車位半小時后測溫,反而降到30 ℃以下。原因就是從牽引車行車坑道抽進了大量冷風,本來溫度很高的磚坯又降溫,不僅白白浪費了熱量,增大了風機電量消耗,加大了氣流分層,而且使磚坯在預熱帶不能合理升溫,給磚的燒成質量埋下了隱患。
c.頂隙太大。
窯車最上層磚坯距窯頂達
300 mm,這顯然是錯誤的。我們知道,隧道窯內之所以留有邊隙和頂隙,是為了窯體和窯車的運行安全,也是無奈的選擇。從理論上講,坯垛距窯墻和窯頂的間隙越小則熱利用率越高,如能控制在40 mm間隙,空氣與磚坯才能接近較理想狀態(tài)。實際生產中,一般要求邊隙不超過100 mm,頂隙不超過150 mm,而該廠頂隙達300 mm,大量的氣體沒能與坯體進行充分接觸就從頂隙抽跑,不僅浪費了熱量,而且還在坯垛和窯頂之間形成了一個不合理的風道(或火道),上火超前過多,本來不長的預熱帶就更短了。從干燥窯出來的磚坯已升到80 ℃,可推到焙燒窯1號車位后,由于冷風的侵入,又急降到30 ℃,再往前推又急劇升溫,這樣的溫度曲線像過山車一樣,磚肯定燒不好。在這個階段本應緩慢升溫,逐步排除體內的殘余水分,但該窯在此階段卻打亂了預熱帶的升溫梯度,反而升溫過急,坯體內的水分急劇汽化膨脹,坯體根本來不及排掉水分,過熱的蒸汽壓力必然造成磚坯裂紋或開裂,這也是上層磚酥脆的主要原因。
d.垛隙過寬。
3.6 m寬的窯車上1排碼3垛磚,碼三排,垛隙超過280 mm,大量的熱風從垛隙流過(流),而坯垛內部(穿流)風量相對很少,使坯垛的中部和邊部溫差過大,大量的熱風做了無用功,造成熱量浪費。
針對磚廠存在的以上問題,磚廠原設想了3種解決方案:
①希望碼夠16層磚來減小頂隙,但發(fā)現碼到14層,下層磚就有壓裂現象,可見再加碼兩層暫時是不可能的;
②用耐火空心磚或耐火M磚加高窯車,但自動碼坯機支架距窯車面只有40 mm,如再加高窯車,空車就不能從自動碼坯機支架下過去,加高窯車也行不通;
③在窯頂下安裝擋風板起降低窯室高度作用,但這項工作的實施,又必須得停產進行,這也不現實?梢娺@三種方案暫時都不可行,為此采取以下措施:
a.在自動碼坯機碼好的磚垛上(14層高)上,再用人工在每輛窯車上用磚坯橫擺一平一立、自左到右一條橫帶,為了減少工人勞動強度,每車只碼一條橫帶,這條橫帶上邊距窯頂就不足150 mm,這樣就將頂隙由300 mm減少到150 mm左右;
b.每隔3個窯車在過寬的垛隙之間用人工碼兩豎兩橫磚坯,擋一下過寬的垛隙(因自動碼坯機設置問題,垛隙不可再往小的調)。
c.把預熱帶適當延長,防止磚坯預熱過急;
d.進車后用軟質的物料把400 mm×800 mm行車坑盡量堵住,不使冷空氣侵入。通過實施以上措施,燒出來的成品磚不再有酥脆現象。每公斤制品熱耗也由原來的410 kcal降到360 kcal。僅降低熱耗這一項每塊磚就降低0.005元(該廠煤矸石是外購的,計算時不含粉碎加工費),每天按生產普通磚13萬塊計,日均節(jié)約650元 ,每年節(jié)約20余萬元。需要說明的是,該廠是新建磚廠,除窯爐設計建造有缺陷外,其他設備比如真空磚機還是比較先進的,之所以出現這些常識性的問題,關鍵原因是新開辦的廠,磚廠管理者過去未涉及過制磚行業(yè),犯了許多新廠的通病——輕視現代化制磚工藝及管理。以為有了好的設備就能生產出好的磚,把現代化的大型制磚系統(tǒng)看的像過去小磚廠一樣簡單,不聘請有成熟管理經驗和有先進生產技術水平人員,靠自己摸索生產,使企業(yè)長期不能正常運轉,重付了別人付過的探索資金,重買了別人買過的慘痛教訓,重試了別人試過的失敗辦法,重走別人走過的彎路,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,有的還出現重大事故,這樣的教訓在新辦企業(yè)中很普遍,要引以為戒。